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今年以来,沧州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,解放思想、开拓思路,着力发挥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在政策创新、企业研发、项目申报等方面打好“组合拳”,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,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活力,在渤海之滨勾勒出科技创新的生动图景,为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交出了一份动能澎湃的“科技答卷”。 做好事前鉴定工作,让符合条件企业精准享受政策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,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推动科技创新的“硬核政策”,是实打实的企业“减负神器”,但一度因为“研发活动判定”“费用归集”等专业门槛,成了不少中小企业看得见摸不着的“纸上红利”。市科技局规划科负责人介绍说:“所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,简单来说,就是企业实际支出的研发费用,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,按特定比例加成后计入税前扣除,以降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。”带着让企业受益的初衷,市科技局党员干部下沉各县(市、区),指导企业吃透用足政策。 一家做农业育种的小微企业研发出新品种,却对着申报材料犯了难。“我们这改良育种算不算研发?万一报上去不认可,白费人力物力。”市科技局主动问需于企,当场就蹲在田埂上翻资料,对照政策条款逐条分析育种流程,找准政策的着力点和结合点。由于这一领域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,市科技局组织精干力量,利用3天时间,认真梳理上千条育种日志和试验数据,从中筛选出与政策相匹配的近50条有关内容,随即带着企业负责人到省科技厅沟通对接。 “这些田间地头的创新,更该被政策托一把!”凭着实打实的数据支撑和这股子闯劲韧劲,市科技局帮助这家小微企业争取到每年几十万元的税收优惠,带动周边3家合作社搞起了品种改良。企业负责人见人就说:“事前鉴定就像给咱农民企业家吃了定心丸,搞研发再不用怕‘白费功夫’!”有了这次成功的探索,在市科技局指导下,渤海新区黄骅市、任丘市、河间市、盐山县成功入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申报鉴定试点,能够事前协助企业建立研发管理制度,指导企业完善会计制度、建立研发辅助账、规范留存备查资料,有效破解研发项目判断不清、研发费用归集不准、留存备查材料不全等问题。 实践中,企业“从0到1”的创新和对已有技术、工艺的升级往往交织在一起,或者融合于同一个研发链条中,导致企业往往难以把握实质性改进和常规性升级之间的精确界限。科技局工作人员在走访某生物科技公司时,刚进门就被企业负责人拉住求助:“我们公司业务类型复杂、研发活动较多,哪些可以归集为研发费用?怎么确认可加计扣除的金额?我们心里没底,不敢盲目申报。”对此,工作人员立刻翻开手册,对照条款详细讲解,举例推演为企业算清“明白账”,还通过手机演示线上申报入口,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企业负责人讲清楚,企业预计享受360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度,相当于少缴企业所得税90万元。 推动政策红利转化,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,能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投入、项目申报。而这一过程,也离不开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。
市县科技部门开展惠企政策培训、入企帮扶指导工作
沧州某研究院在项目申报初期,曾因技术路线描述不清,存在被驳回风险。关键时刻,市科技局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服务、破解难题。面对这一核心问题,科室业务骨干迅速组成专项审核小组,带着政策手册和同类成功案例先后5次赴研究院现场办公。起初,科研人员认为技术路线无需过多描述,与申报要求存在认知偏差。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没有简单否定,而是从评审视角出发,结合过往项目被驳回的典型案例,耐心解释“清晰的技术路线是成果转化的‘施工图’”,并逐字逐句梳理材料中模糊的表述。为精准提炼创新点,他们连续3天泡在实验室,跟随科研人员观察实验流程,在反复修改4次后,将全部专业术语转化为评审易懂的“技术语言”。最终,在大家的精心打磨下,该项目成功入选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。这家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感慨地说:“是他们用‘打破砂锅问到底’的较真劲儿,让我们的创新成果走出了实验室,得以孵化转化产业化。” 今年,在惠企政策加持下,全市各类企业活力迸发,207个项目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。为破解“申报质量参差不齐”问题,市科技局组建由高级职称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核团队,党员干部主动认领“最难啃的硬骨头”——负责技术含量高、跨领域交叉的复杂项目。 某个项目在申报初期创新点不够突出,审核团队就主动介入,结合项目实际特点,查阅了近3年来涉及同类项目的国内外核心期刊,逐条逐项找出研究方向的创新点。“这个项目重点围绕管道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,取得了阶段性进展,但是项目申报过程中,企业负责人没能充分展现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、科学价值。”审核团队相关负责人说,他们通过与近10个同类项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,充分挖掘项目的价值,建立设计思路、技术路线、核心工艺、预期效果、优势分析等十几项清单台账,让项目进展和成果充分呈现、一目了然。 申报过程中,还有些项目把握不好技术细节,即便上报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为了更精准地“把脉”,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驱车赴省科技厅请教专家。“这个技术具备了申报条件,但是想要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,还需要整体把握领域发展趋势、技术路径、研究现状等方面内容,进一步细化研究目标和研究进度等等。”随着专家的耐心讲解,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用手机记录下讲解内容,第一时间传给企业技术人员,争分夺秒地完善申报材料,项目最终顺利通过省级初审。 “让企业在享受好政策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激活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,把政策支持资金用于加大科技投入,让一个个创新项目赋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冰冷的政策条文变成了车间里的指导手册、田埂上的技术课堂,客套的寒暄变成了每月一次的走访、随叫随到的帮扶。今年以来,累计9000余人次受益,推动28个项目斩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……如今,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,市科技局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企业发展壮大,为沧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 《信息来源:沧州日报2025年8月14日》